伊JE网 » 宝贝成长 » 宝宝疾病 » 传染病 » 支招应对夏季感染性疾病
支招应对夏季感染性疾病
    小儿春夏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其次为细菌性感染。爸爸妈妈不要着急,让我们的专家告诉您如何预防这些疾病和如何对孩子进行护理。

      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传染性较强,发病高峰为春夏之交,易并发肺炎。

      麻疹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的患儿和带病毒者,可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等由飞沫传播。麻疹患儿自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

      症状

      麻疹一般有10天左右的潜伏期,随后会出现发热,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等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不易区别,但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是本病的特点。在发热后3~4天出皮疹,体温可增至40~40.5℃。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颈部,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四肢,至手脚心为止。呈玫瑰色斑丘疹,继而色加深呈暗红,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无瘙痒。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7~10天痊愈。

      调护

      麻疹的治疗原则为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对症治疗。让宝宝充分休息,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温度和湿度。保持宝宝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洁,避免强光刺激,补充足量的水分。在出疹期体温不超过40℃时一般不退热。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可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初种年龄为出生后8个月,7岁时加强一次。在接触麻疹患者2天内接种疫苗,仍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病情。

      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易感儿接触水痘患儿后,几乎均可患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是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

      水痘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呼吸道增殖,并行全身扩散,引起各器官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偶尔可累及内脏。

      症状

      潜伏期多为2周左右,前驱期仅1天,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等。次日出现皮疹,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散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是水痘皮疹的特征之一。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椭圆形水滴样小水疱,周围有红晕。约24小时水疱内容物变为浑浊,此时水疱易破溃,2~3天后迅速结痂。此时皮疹又陆续分批出现,瘙痒感较重。

      调护

      对出水痘的患儿应加强护理,供给足够的水分和易消化食物;剪短患儿指甲、戴连指手套以防抓伤自己;勤换内衣,消毒水洗浴,减少继发感染。无环鸟苷是首选的抗水痘病毒药物,治疗越早越好,一般应在皮疹出现48小时以内开始。不能给水痘患儿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免病情加重。

      预防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可以使用减毒活疫苗,接触水痘患儿后立即应用,保护率可达85%~95%。对于新生儿,如果其母亲是水痘患者,应注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免疫球蛋白,可起到预防作用。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对猩红热有普遍的易感性。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被污染的食物特别是牛奶也可传播本病。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之处可发生流行;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室内活动较多,若不经常通风,发病较多。

      症状

      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重者可达40℃以上。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食欲不振,咽及扁桃体明显充血,可见脓性分泌物。舌苔白,乳头红肿,似草莓样,称“草莓舌”。约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仍突起,称“杨梅舌”。

      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的充血性小丘疹,呈猩红色,触之如粗砂纸样,或鸡皮样。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于48小时内达高峰,然后以出疹顺序消退,2~4天内完全消失。病程第1周末或第2周开始脱皮,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然后是躯干,最后到达四肢与手足。严重者肢端脱皮呈手套、袜套状。

      调护

      治疗首选青霉素,可迅速消灭病原菌,且能使患儿口、鼻的病原菌早期消灭。做好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居室应通风,有条件时尽量让患儿住单独的房间。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隔离时间一般为7天,最短不少于5天。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出疹期患儿皮肤瘙痒,如果抓破可引起继发感染,可用炉甘石洗剂改善;忌给患儿穿绒布或化纤材料的内衣裤;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不能用手强行剥离,需用剪刀剪掉。

      预防

      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宝宝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居室应注意通风,每天通风两次,每次15分钟。对可疑猩红热、咽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教育宝宝不要随便玩耍其他宝宝的玩具或已经被污染的物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导致化脓性脑膜炎。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黏膜,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继续传播,若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毒血症,进一步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从2~3个月开始,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家长应特别注意。

      症状

      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突然出现40℃左右,常于肩、肘、臀部等皮肤受压部位出现出血性的、大小不一的瘀点、瘀斑,有的出现抽搐,重者可出现休克。小婴儿发病急,易发生惊厥或有烦躁、尖叫、双目呆滞、拒奶、呕吐,囟门未闭者可见前囟饱满。

      调护

      磺胺类药物常为首选药物。应注意让宝宝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给予流质饮食,昏迷者宜鼻饲,并予适量输入液体,保证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防止形成角膜溃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吸入,必要时可给予氧气吸入。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

      预防

      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洁和流通,坚持给宝宝锻炼身体,平时让宝宝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尽量少带宝宝到通风效果差的场所去。最重要的是要按时给宝宝接种流脑疫苗。如果幼儿园中有小朋友患病,家长可预防性地给孩子服用一些青霉素类药物(注意孩子是否过敏)或复方新诺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也称为“痄腮”,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感染(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小儿患病时,可有发热、头及颈部肌肉疼痛、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耳下凹陷消失,耳朵上翘,颌下腺肿大,此时孩子不敢咀嚼(尤其是吃酸性的食物),否侧疼痛会加剧。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

      调护

      对腮腺炎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关键在精心护理,增强小儿机体抵抗力。对患腮腺炎或可疑的患儿,应进行呼吸道隔离,直到腮腺炎肿胀完全消退后1周。患儿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正常、腮腺肿胀完全消退,这对预防并发症很重要。若孩子有高烧,应加强口腔护理,经常用生理盐水漱口,饮食忌食酸、辣、硬等刺激性食物。

      预防

      主要采用主动免疫的方法来预防,可接种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疫苗(MMR),除皮下接种还可采用气雾喷鼻法,但是对鸡蛋蛋白过敏的宝宝不能使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