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JE网 » 宝贝成长 » 宝宝教育 » 小学教育 » 让艺术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艺术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让艺术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编演课本剧”活动侧记

      山东省宁阳县实验小学 薛思军

      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探索省时高效的小学语文学习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论证,我校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语文教改路子,那就是把语言文字进行加工再创,然后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语文与生活同在,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拓宽了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一、灵感来源于尝试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将相和》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从本课的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自由组合排练一下,在班上演一演。这是一个编排课本剧的练习,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精神的重要体现。设计这个练习当时我们有两个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文章篇幅长,占用学习时间长的难题,把“要求学生读”变成他们“自己要去读”,以此来缩短课文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二是探究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问题,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一练习具有浓厚的兴趣,许多学生放弃了休息时间,集中在一起认真排练。在学生的表演中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平时课堂上一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表演中也相当活跃,许多同学把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和骄横的秦王演得惟妙惟肖。不仅如此,在期末考查和考试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非常牢固,阅读正确率达到了100%,阅读优秀率达到了95%以上。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一次课本剧的练习竟有如此奇效,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带着疑惑,本着探究的科学态度,我们又进行了对比实验,分别在不同的年级挑选了适合学生表演的部分课文,进行课本剧编演,最后发现效果很好,与预想的基本一致。

      对比实验的成功使我们开始思索起课本剧来:语文课本剧深受学生青睐,那是因为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吸引了学生稚嫩向上的心,他们在其中可以大显身手,而这无疑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但课本剧的作用不仅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而且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乃至整个素质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我们认为学生演课本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都要去做一做。在课堂上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变成了“主角”,教师则成了“配角”,这种新的学习形式既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切实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效率不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语文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出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怎样做到“充分”?这是问题的关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编演课本剧就能很好地落实“充分”这一关键词。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活动中,要细致地读,深入地思考,广泛地交流,在活学活用中,扩大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完备了自己的人格。当前的语文教改实践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所以提倡课本剧应该是语文教改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有利于思想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语文这一学科具有人文性,我们的小学语文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为孩子们塑造了许多伟大、美好的人物形象,课本剧取材于语文教材,是依据语文教材改编而成,它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其影响不是单纯*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要比单纯的语言文字更诱人,它的教育感化作用应该更强烈。一篇课文编成课本剧,受到生动形象感染和教育的不止参加演出的几个人,而是所有观众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会引起所有学生情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在台上演出的是自己的同学,这无疑会激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教育效果当然会胜过空洞的道德说教和枯燥的课文分析。

      3、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

      学生对排演课本剧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一出课本剧的成功要求学生对课文要先有正确的感知、熟练的阅读、深刻的理解,再到较高的感悟,而且对剧本还要有大胆的、合乎情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要求学生要把书面文字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注重培植感情,刻苦磨练毅力,其情感要求要比阅读文章更强烈,其想象内容要符合原文的叙述;还要求学生要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演出一台戏,光*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可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美术的,就可制作一些小道具;写作水平较高的,就可以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分工合理、配合得体、目标一致,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人员的召集,练习场地的安排等。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编剧,是导演,是策划人、是采购员,是保管员,是制作人。所以,演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

      二、成效得益于推广

      在充分认识到课本剧的作用后,我们于2006年春季开始在全校推广课本剧,首先我们召集全体教师,用充分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动员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这个活动中,使每一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这个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的要求。然后我们下发了课本剧创作要求和原则,特别强调了在课本剧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明确要求只要是学生认为能够演的课文都可以进行编演,不受文章体裁的限制;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顾问的角色,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做到学生“不问不教”,学生“能行不导”。另外,在注重课本剧质量的同时我们还讲究课本剧的数量,采取依据编演课本剧的数量进行适当加分。

      剧本创作要求下发后,全校学生都投入了剧本创作中,中高年级的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集体筛选适合创作剧本的课文,集体商量创作剧本,基本上不用老师的指点,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为了一句台词而进行激烈的争论。如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在创作《景阳冈》剧本时,围绕该不该设计老虎的语言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在剧情中,老虎是一种动物,不该有语言,只要把老虎的动作设计好就行了。有的同学则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如果不设计老虎的语言,就不能把武松的机智、勇敢很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经过反复争论,最后同学们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意见,那就是:在主要设计好老虎动作的同时,适当加入能够体现老虎心理活动的语言,如:“此人好厉害,两招都躲过去了!”、“哎呀,这么有力的拳头啊!”等等,这样更能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机智。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创作完整的剧本有困难,我们就采取老师引导,分步创作的办法。如一年级八班在创作剧本《咕咚》时,老师采取了以下引导:1、小兔在湖边玩耍怎样演出来,谁能到前面来试一试?2、小兔听到“咕咚”一声时,心里会怎么想,它会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动作?3、小兔遇到狐狸时它们是怎么说的,表情怎样?这样,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确定最佳表演形式。

      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下,几个星期后,各班均创作出了大量的成功剧本,从数量上来说,各年级编创的数量占本学期教材内容的72%以上,从范围上来看,设计到了各种体裁的课文,除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外,还有的涉及到了诗歌、寓言等体裁的文章。

      在剧本创作成手的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排练。其排练场地和时间,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角色的筛选和道具的制作也完全放给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校园里到处都有学生排练的场景,有的在教室里边排练边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及时对剧本进行再创作;有的在操场里进行大场面的排练;有的在树阴下、走廊里背台词或是在对某一个动作进行深加工,还有的在劳技室、美术室里精心制作着道具。

      两个星期后,学校组成了专门的评委对各班课本剧进行了检查评比。其中有32个剧目获得奖励,有四个班级达到了三个以上的获奖数量。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对获得各年级第一名的课本剧我们又进行了全校性的展示演出,为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水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三年级二班的《三打白骨精》和五年级三班的《草船借箭》还在我校第四届艺术节上演出,得到了英国客人和与会领导的好评。

      在本学期的期末考查和考试中,我们又一次发现,只要是涉及到编演过课本剧的知识点或内容,学生掌握都比较牢固,全校正确率平均在94%以上。

      三、启示来自于操作

      启示之一:扩大了语文教育的效果

      课本剧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它的社会作用不应轻视。课本剧本身取材于语文教材,大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强烈。它通过音乐、语文、美术、劳技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又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不是单纯*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一篇课文编成课本剧演出,受到生动形象感染和教育的是全校师生、所有观众。这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是有好处的,它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了语文的教育作用,能够较好地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启示之二:强化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要编好剧本,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反复研读课文,品味、咀嚼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包括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它相关资料的了解,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的揣摩感悟等。对原文的认真分析,深入理解,以及剧本的反复修改,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另外,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在朗读台词时,语调的停顿、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都要经过反复纠正和训练,因此学生的听说能力会大大提高。

      启示之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本剧的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像魔力一般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乐之”、“乐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边演边学,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锻炼,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尤其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更是发挥了课本剧的独到作用。因为课本剧要求学生要把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会聚在一个舞台,人物形象既要保持原著风格,彼此之间又要有机联系,是需要反复动脑筋、下功夫的。没有现成的剧本,没有现成的物台,这就需要学生去编写台词、设计舞台、制作道具、给演员化装以及最后精心演出。在编演过程中,学生反复修改剧本,寻找最佳方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大脑潜能被激活,智力资源得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

      启示之四:更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处理琐碎事务和人际关系中学会了组织协调和相互配合。在表演时,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又要协调好其他人员的事情。如果有一个演员忘了台词或表演不到位,就会使整个剧情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演出。因此,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各负其责、配合默契,这样才能保证演出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会得到充分的培养。

      总之,编演课本剧是对一成不变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剧种。正如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老先生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剧这一形式不仅仅在具有工具性和文化性的语文这一学科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为学生“做人”与“成才”整个素质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并具体实践课本剧这一形式,重视指导学生排演,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