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JE网 » 宝贝成长 » 宝宝教育 » 家庭教育 » 理解和尊重让孩子少受伤(一)
理解和尊重让孩子少受伤(一)
    大人习惯于用“平等”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儿童,并用“好”“坏”来区分他们的行为和感情,使儿童常常因为日常生活中做了大人不满意的事而受到责怪。

      由于儿童不可能知道怎样做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但他有很依赖父母,这样,儿童就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感到没有把握而喜欢看父母的脸色行事。其实儿童看待自己的错误要比想象中心里想的要严重得多,因而儿童在受到责怪后,所忍受着内疚的沉重负担是出乎大人们预料的。

      因此,父母在评判孩子“对、错”前,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要做到这点,需要学习一些策略:

      策略之一: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

      平平是个圆圆脸的男孩子,他每天都带好几样玩具去幼儿园,经常和朋友互换玩具玩,甚至还常常掉了一两个玩具。咪咪也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在小小班的时候她从来也不带玩具到幼儿园来,也不爱与其他孩子交往。在老师的要求下,她的父母每天都尝试着鼓励她带玩具到幼儿园去,但她说什么也不愿意,逼得急了,她就边哭边喊:“他们要抢我的玩具的呀!”  >用童心去理解你的孩子

      为什么有的儿童可以和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而有的儿童从不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一起玩呢?我们如果按成人的规范来判断,会认为前者大方、慷慨,而后者自私、不友好,于是我们很可能会向后者提出要求,要他“试一试和别人一起玩”,或告诉他“和别人一起玩是很开心的”等等,如果这孩子还是不愿意或在成人要求下不得不做,但转眼又我行我素,我们很可能对这孩子产生了偏见,并不知不觉地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其实,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表面问题,而是行为的实质问题:愿意和别人一起玩自己玩具的儿童是有安全感的,容易与人友好相处,他不怕吃亏,不需要提防人家侵害自己的权利;而不愿拿出东西和别人一起玩的儿童则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并不是自私或不友好,而是对自己应付别人的能力没有信心,这样的儿童在面临新情况或困难时,常常会退缩、反抗、甚至攻击别人。那么成人要做的就不是要求孩子改变行为,而是先充分地给予孩子安全感,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那么上述情况就迎刃而解了。

      策略之二:让孩子有为自己的事作决定的机会

      杰杰从幼儿园回家后在看动画片,外婆烧好了饭菜,叫道:“杰杰,吃饭啦。”杰杰先是不理不睬,外婆又叫道:“杰杰,快来呀,饭菜要冷掉了。”杰杰头也不回地说:“不要吃饭,我要看动画片。”外婆对一旁的外公使了个眼色,外公乘杰杰不注意,悄悄将电视频道转换了,立即换来了杰杰的大哭大叫,外婆好说歹说都听不进,最后以外公狠很打了杰杰两下屁股才把杰杰“打到了”饭桌旁,但是杰杰是含着眼泪吃饭的,这顿饭一家人都吃得没有味道……

      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时成人还为了省“麻烦”而索性将饭菜端到电视机前让孩子一边看电视,成人一边喂饭。不论是强迫孩子“按时进餐”,还是迁就孩子“边看边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也许我们可以在要求孩子吃饭时,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自己为自己拿主意,例如:孩子可以在“看完正看到一半的动画片,马上来吃饭”与“再看两分钟就来吃饭,然后在吃完饭后还能看一个动画片或做一件孩子喜欢的事”两者之间选一个方案,这样,孩子自己作出了选择和决定,执行起来会比较乐意。  >尊重宝宝的N种方式

      我们必须承认,“幼儿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有坚持自己主张的内驱力,并以此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他有时不按照成人的嘱咐行事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他正在试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个自己有权的人。”儿童需要感到自己有可能安全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正如他必须发现自己有可能在约束和限制中生活一样,儿童接受哪种限制,对于他怎样学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怎样限制自己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策略之三:孩子有生气和恼火的权利

      扬扬见一些小朋友在下棋,就挤了进去,……一会儿,只见另一个孩子捂着鼻子哭着跑过来:“扬扬打我,我的鼻子给他打疼了。”扬扬爸爸跑过去把扬扬一把拉出来,质问道:“你干吗打人家?你这小鬼昏头啦?把别人打伤了怎么办?啊?!”扬扬憋红着脸声辩:“那他干吗不让我看呐?”“不让你看就可以打人啦?我看你是越来越不像话了,去,赶快向人家道歉。”“我干吗要道歉,是他先不让我看的。”扬扬还是一脸倔强,爸爸气恼地伸手就在扬扬的头上打了一下,这下,扬扬也咧开嘴哭上了,一边哭一边还在叫:“是他先不让我看嘛,是他先不让我看嘛……”还向爸爸挥着小拳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