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JE网 » 宝贝成长 » 宝宝教育 » 家庭教育 » 再富也要“穷”孩子
再富也要“穷”孩子
      一个小学生送给班主任的“小礼物”,竟是一部带摄像头的三星手机;某校初一年级近一半的学生有属于个人的银行存款,且存款金额多在1000元以上;某小学班级47人中,有45人知道市内高档消费场所,熟稔高档场所消费规则的有40人……

      我不知道,如果那些贫困山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及其父母看到这篇报道,会作何感想。他们也许会悲怨命运不公世事不平,他们也许会羡慕继而嫉妒这些富家子弟的阔绰奢华,当然,他们也许会淡然甚至麻木地面对这一切,毕竟花多少钱都是人家的事,与自己无关——是啊,这些中小学生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他们父母掏的腰包,外人似乎不便多议。然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却不由得因中小学生高消费现象而感到沉痛和忧虑。

      正因为中小学生是纯粹依赖家庭养活的群体,他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得伸手向父母要,所以他们原本不应该也没有资格如此阔绰奢糜,铺张浪费。然而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孩子身上花钱,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更舒适、更安逸、更有面子。纵容甚至鼓励孩子高消费,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觉得既然给了他生命,就不能让他有所抱怨,因而不忍心拒绝孩子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同学面前显得寒酸,抬不起头,于是让孩子名牌满身,持卡消费,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扮“酷”做“派”。这与其说是顾及孩子的面子,不如说是家长想通过孩子的高消费给自己挣面子。

      孩子的消费和成年人的消费一样,具有一定的“刚性”,即消费水平只会越来越高,而不容易降低。再加上中小学生攀比心理本来就很严重,这使得孩子们的高消费已经让很多家长不堪重负。《新闻周刊》的这篇报道里就有一位母亲,她认为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需要“投资”的时候,虽然自己和老公的收入在广州算是中等水平,每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却多达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还有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家长,不惜节衣缩食,从牙缝里一点一点地省,供孩子大把大把地花。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无数事实表明,越是受父母娇宠的孩子,往往越是不能体谅父母的艰难和苦衷。生活在“富贵窝”里的孩子不仅会因为安逸舒适而变得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而且极易养成虚华骄奢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甚至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和扭曲。

      过去我国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用在特殊场合(如贫困地区的教育)是恰当的、有益的,但是切不可将之理解成无限度、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们日渐膨胀的物质需求。有报道说,在人均收入达2万澳元的澳大利亚,人们信奉的是“再富也要‘穷’孩子”,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可谓相当苛刻。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中午不放学,学生们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购买午餐,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自己带饭,一般是一瓶可乐加一个汉堡包和一只水果,如果仅从孩子所带的食物上来判断,谁也猜不出哪家穷哪家富。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家庭并不富裕,甚至还很穷,就更没有理由在一个“穷家庭”里养育“富孩子”了。

      再富也要‘穷’孩子”。还是让孩子们“苦”一点吧,这有利于孩子们的将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