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JE网 » 宝贝成长 » 宝宝教育 » 家庭教育 » 孩子有自己的是非观
孩子有自己的是非观
      "不!我不能分给别人玩。"3岁的尔尼试图把所有的积木都揽在他的小胳膊里,他大喊大叫,声音里透着绝望:"我要它们!" 尔尼是一个自私的、淘气的孩子吗?他被宠坏了吗?不一定。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 尔尼只不过是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做事而已。你可以说他"倔",但不能说他"坏",因为这种想法和做事方式真实地体现了他心目中的是非观念。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学龄前儿童处于强制道德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心中的是非观和其认知水平相关,有其自身的特点。  

      1、容易绝对化的看待人和事。 

      对是与非的看法黑白分明。某一个行为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中间没有灰色地带,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蛋。好人永远是好人,坏蛋永远是坏蛋。  

      2、坚信规矩但是又以自我利益为原则。 

      对规矩的神圣性坚信不疑。规矩是不容破坏的,哪怕只是一个游戏规则。破坏规矩就是错的。但是,如果这些规矩和自己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孩子又会很自然地把规矩抛在脑后。专家把这种自我中心称为"相对快乐主义"。  

      3、界定是非看是不是会挨骂,而不是正确的是非观。 

      如果父母经常靠惩罚来进行教育,并且没有耐心把惩罚的理由说清楚。孩子也就通过某一行为是否会带来惩罚界定是与非。比如,孩子会知道拿走别人的玩具车是错的,如果这样做的后果是被罚去坐冷板凳的话。一种行为带来的惩罚越严重,孩子对这种行为的看法就越不好。  

      4、固执己见,不体谅别人感受。 

      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或者难以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考虑他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孩子上小学以后,他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到了更大一些的时候,他才能理解多种观点。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当孩子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概念还只局限在家庭和个人时,很难会自然的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5、 不通“情理”,只看后果。 

      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倾向于忽略行为动机,从一个行为是否造成实际上的破坏来考虑这个行为的对错与否,而不论这个行为本身是否故意。我们恐怕很难说服一个幼儿,让他相信别的小朋友碰倒了他搭的积木或者踩了他的脚趾头真的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地方太拥挤。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平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也有很大的联系。很多时候,由于孩子不小心而给大人带来麻烦时,大人常常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责骂孩子,甚至惩罚孩子。这种忽略行为动机,只看后果的教育也就造成了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的采用这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待冲突问题。 

      可见,其实倔孩子是个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是非观的人,而这些看法和是非观、行为模式,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的形成的,主要还是和父母的教育相关。同时孩子的心理和认知的不成熟也是原因之一。要从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入手去引导孩子,而千万不要错怪孩子。 

      对待倔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帮助多于指责  

      当孩子的行为有违成人的是非观时,不要轻易地指责孩子,应好好和孩子谈谈,让他明白他的行为为何是错误的,引导他考虑别人的看法,帮助他判别是非。这时候,推理论证的方法比惩罚效果会更好,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说出"对不起",而不是迫于成人的意志。  

      2. 创造冲突环境  

      安排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做游戏或玩玩具,这样有利于他们经历一些自然的是非冲突并练习如何解决纷争。  

      3. 讨论道德难题,淡化绝对的是非观  

      选择一些带有道德方面内容的故事,和孩子们谈论故事中的人物,把谈论的重点放在做错事情的人身上。让孩子逐步认识到人不会永远都是好的,也不会永远都是坏的。  

      4. 主动鼓励改变规则  

      在玩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时,鼓励他们改变规则,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这个游戏。要向孩子们强调:只要所有参与游戏的孩子都同意,那么规则的改变是可以接受的。  

      5. 支持参与表演  

      表演有助于孩子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  

      6.抓住机会,表扬利他行为  

      要让孩子们明白帮助别人的举动能够促进团体的发展。对于把他人的需要置于自己需要之前的孩子要不吝表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