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JE网 » 宝贝成长 » 生长发育 » 身体发育 » 孩子长高必须关注的4个事实
孩子长高必须关注的4个事实
      事实一:遗传主“大局”

      讨论:哪些因素决定孩子的最终身高?

      王伟观点: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

      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次生长高峰——婴儿期和青春前期。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类。其中,遗传因素占70%~80%,非外力所能改变。也就是说,如果父母都不高大,孩子将来一般也不会很高大。而后天因素则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避免营养不良、营养过剩、精神压力、睡眠不足、运动过少、体弱多病等不利于长高的因素,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的身高。

      叶哲伟观点:父母都高,孩子却很矮,应引起重视。

      如果父母都不矮,孩子却很矮小,通常是一种疾病“信号”。很多疾病可以引起孩子身材矮小,常见的有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全身性疾病(如肾病等)引起的营养不良、代谢性骨病、骨骺损伤、骨发育不良等。这些孩子必须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盲目进补或吃药是有害无益的。目前,国内很多大医院都可以检测生长激素水平,若已经证实孩子的矮小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有关,则需要尽早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生长激素,以获得最佳疗效。需要提醒的是,生长激素分泌呈脉冲式,通常要连续检测几次,才能得到准确结果。 

      事实二:潜能定“终身”



      讨论:我的孩子将来能长多高?

      王伟观点:测身高、看趋势。

      一种是遗传靶身高,根据父母的身高粗略计算由遗传背景所决定的孩子的最终身高。具体地说,就是取父母身高的平均值,加6.5厘米用于估计男孩的身高,减6.5厘米用于估计女的孩身高。这种预测方法不十分精确,仅作参考。

      另一种是预测成年身高,根据身高、年龄和骨龄来预测最终身高。具体地说,就是每年测量身高、拍摄骨龄片,将两者与年龄结合起来,通过特定的方法计算出孩子的预测身高。这种方法不仅能看出孩子的生长速率(每年长多少),还能动态观察孩子骨骼生长潜能的变化,从中判断预测身高趋势。若“趋势”越来越好(比如,前年预测身高为1.58米,去年预测身高为1.60米,今年预测身高为1.63米),说明孩子有长高潜力,即使现在不是太高,但也不必过分担心。但若“趋势”越来越差,呈逐年下降趋势(如1.58米→1.55米→1.53米),则说明孩子的生长潜能小,应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矮小的发生。

      叶哲伟观点:骨骺决定长高潜能。

      在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骺的生长发育对身高起着决定性作用。骨骺是骨骼的生长发育中心,通过不断骨化来增加骨的长度,人的身高也随着增加。到了青春发育后期,骨骺与长骨的干骺端逐渐融合,骨骼生长日趋缓慢。过了青春发育期,骨骺与干骺端完全融合,骨骺全部骨化,骨骼就不再有生长的空间,身高也就不会再增加。很多成年人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骨骺是否已经闭合),寄希望于通过服用增高药品或保健品使自己长高。殊不知,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哪一种药物能够使骨骺已经闭合的人继续长高。若想了解自己是否还有长高的可能,去医院拍一张骨骺片即可。若骨骺已经闭合,则无论用什么药、吃什么保健品,都不可能再长高了。  

      事实三:个矮有标准

      讨论:我的孩子算不算矮小?

      王伟观点:判断矮小有严格的标准,不能凭感觉。

      临床上,诊断矮小症有严格的标准,即身高必须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P3)或负2个标准差(-2SD),具体数值请参见正常儿童身高标准曲线表。家长们若发现自己孩子的身高低于标准身高负2个标准差以下或明显偏矮,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做相应检查,寻找导致孩子矮小的病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切莫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孩子到青春期会“蹿长”、给孩子多补些营养就会长等,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特别是那些从小身高、体重就“不达标”的孩子,家长更应提高警惕,定期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监测生长情况。

      叶哲伟观点:更多孩子属偏矮。

      有调查显示,在北京400万适龄儿童中,10%属身材偏矮。究其原因,可能与很多孩子钟情于洋快餐、碳酸饮料,进食过多激素类食品或保健品,以及过度肥胖等因素促使发育期提前,甚至性早熟,从而导致骨骼生长发育期缩短、骨骺提早闭合有关。此外,学习压力大,睡眠、运动严重不足,也是重要的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

      家长们可参照以下3种简单方法来判断孩子是否属于偏矮:①孩子始终比同班小朋友矮半个头;②长得慢,一条裤子可以穿两三年;③根据2~10岁儿童平均身高计算公式——年龄×7+70(厘米),若发现孩子的身高低于平均身高5~10厘米,则属偏矮。 

     

      事实四:长高靠“自己”

      讨论:药物能帮助长高吗?

      王伟:药物可帮助部分孩子长高。

      一般地说,矮小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前尚不能明确病因的特发性矮小(约占矮小症的60%~80%),患儿无全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营养性疾病或染色体异常,出生体重正常,生长激素分泌正常;一类是各种疾病导致的身材矮小(20%~40%),如生长激素缺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后者因病因明确,诊治起来比较方便,如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采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可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如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补充甲状腺素后,即可长高。过去,医学界不主张对特发性矮小患者采取药物干预措施,绝大多数患儿不得不接受“终身矮小”的事实。但新近的观点认为,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2.25个标准差的特发性矮小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接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加快生长速率,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最终身高。需要提醒的是,生长激素的应用有着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且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做好定期随访工作。

      叶哲伟:营养、运动和睡眠是最好的“长高药”。

      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儿童茁壮成长的关键。除蛋白质等供能物质外,与“长高”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维生素D和钙了。当然,骨的形成还需要其他元素的参与,如磷、维生素A、维生素C、铁等。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影响身高。家长们应当为孩子提供高全面、均衡的饮食,督促孩子改掉偏食、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尽量让孩子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营养,不宜给孩子服用过多保健品。特别是含有激素成分的蜂王浆、人参等,应当绝对禁止。

      体育锻炼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加速骨骼中矿物质的代谢,刺激长骨生长。由于阳光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盐的利用,因此户外运动更有利于长高。儿童的肌肉系统十分娇嫩,可选择跳皮筋、跳绳、跑步等低强度运动。青少年可选择引体向上、投掷、跑步、跳高、跳远等运动,通过牵伸肌肉和韧带,促进下肢和脊柱的生长。当然,对骨骼有压迫、不利于长高的运动,如举重等,应尽量避免。

      研究显示,促进人体长高的激素——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睡眠时分泌。因此,家长们想要孩子长得快、长得高,就一定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较高的睡眠质量。

      “助长”产品真能助长吗?



      记者用google搜索“长高”二字,共有2,920,000条符合搜索结果。与网友们异常迫切与踊跃的提问相对应的,是各类“增高药”“助长机”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特别是那些“诱人”的广告语——“高科技”“无效退款”“短时间内增高5~8厘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跃跃欲试。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家长都曾为自己的孩子购买过“助长”保健品。“助长”产品究竟有多大助长功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产品?记者引用部分网友的提问,请专家作答。

      问:我今年25岁,身高才1.55米,很想长到1.60米。我在网上看到一种美国原装进口的增高药,纯植物成分,介绍说该产品能降低骨龄,延缓骨骼闭合时间使骨骼年轻化,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可促使身高在短期获得突破性增长。对35岁以下的身材矮小者均有效,坚持服用180天,可增高7~10厘米,是真的吗?

      叶哲伟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使骨骺已经闭合的骨骼再次生长。你已经25岁,骨骺早已闭合,再寄希望于药物增高是不现实的。至于你提到的这款产品,由于成分不明、作用机制不清,根本无法判断其究竟有多大疗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使用生长激素对你而言,不仅没有增高作用,若使用不当,反而会造成使骨关节增生肥大,有害无益。

      问:我儿子今年12岁,身高1.40米。我在网上一种快速增高丸,据说是根据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研制而成,纯中药制剂,能充分调节人体内分泌功能,促进脑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总有效率达95%以上,无任何毒副作用,有人试过吗?

      王伟观点:目前市场上宣称有长高疗效的药物或保健品很多。但实际上,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种被公认的、有确切增高疗效的口服药推出。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鉴别方法。你儿子的身高已经达到矮小症标准,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帮助寻找导致矮小的原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问:我儿子10岁,1.30米,听说多补钙和维生素能帮助长高,我每天都让他吃,但不知道这样能不能长高?

      王伟观点:不可否认,钙和维生素对长高有好处,但并不意味着吃钙片和维生素就可以让孩子长高。特别是存在生长发育异常的孩子,家长们的这种认识误区将会给孩子带来严重后果。

      问:我今年20岁,听说经常用助长机可以激活骨质的再生能力,帮助长高,成年人使用3个月,一般能固定增高3~5厘米。我用会有效吗?

      叶哲伟观点:物理牵引仪主要是通过拉伸骨间隙和韧带来增加身高,并不能拉长人体的骨骼。这种“增高”效果无法持久,随着韧带的回缩,人又会“矮”回去。其实,人的身高在一天中也不是恒定的,早晨比晚上要高1~2厘米,就是人体的骨间隙有早晚差异所致。

      问:我今年22岁,身高不到1.60米,听说截骨手术可以增高,我想试试,这手术风险大吗?

      叶哲伟观点:“截骨增高”手术(肢体延长术)曾经“红极一时”,点燃了不少矮小人士的长高热情。实际上,“肢体延长术”并不是为矮身材人群“增高”而设计的,而是为那些因先天畸形、外伤、肿瘤、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缺损或肢体不等长,以及因疾病引起的肢体畸形患者而设计的。大家必须明确,肢体延长术是一项有创手术,有严格的临床适应证,并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并不是随随便便、想做就可以做的。鉴于手术的创伤性以及各种可能并发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众多骨科专家对此治疗持慎重态度,一般不主张对正常健康人进行所谓的“截骨增高”手术。

      温馨提示:火眼金睛辨“真伪”

      近年来,我国对保健品宣传的监管力度正在不断增强,对广告措词有严格的规定。消费者若发现广告中出现下列情形和内容,可初步判断该广告存在虚假、夸大之嫌,应提高警惕:①含有对产品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如“百分之百有效”“无效退款”“短期内获得显著疗效”等;②用公众难以理解的专业化术语、神秘化语言来描述产品的作用机制,如“基因技术”“纳米科技”“最新科学研究”等;③利用国家机关、医疗机构的名义和形象,或以专家、医务人员和消费者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证明,如“权威机构认证”“病例展示”等;④明示或者暗示该保健品具有疾病治疗作用;⑤与其他保健品或者药品、医疗器械进行对比,贬低其他产品;⑥宣称该产品为祖传秘方;⑦含有“安全”“无副作用”“无依赖”等承诺;⑧含有“最新”“最高”“最先进”等绝对化用语和表述的;⑨有“有效率”“治愈率”等综合评价内容的。

      大家应当明确:骨骺是否闭合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长高的关键。骨骺一旦闭合,除高风险的“截骨增高”手术外,吃药、打针、按摩、理疗等方法对“增高”均没有任何意义。对矮小人士而言,与其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耗费在无谓的“长高梦想”上,不如正视现实。有一句话说得好:上帝对你关闭了“长高之门”,一定会在某个地方为你开启“希望之窗”。

      记者手记:长高门诊见闻

      霏霏今年12周岁,身高1.35米,是专程从浙江赶来上海看病的。霏霏的父母告诉记者,霏霏从小就长得比同龄孩子矮,但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嫌去医院检查很麻烦,他们一直买助长保健品给孩子吃,希望孩子能长高。几年下来,钱花了不少,但孩子就是不长个。两个月前,他们带孩子来上海看病,医生说,霏霏患了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需要长期注射生长激素;还说他们治得有点晚了,如果能早点来,效果会更好。

      佳佳今年9周岁,身高1.25米。佳佳妈妈告诉记者,佳佳的个头比同龄孩子要矮一些,由于她和丈夫都不高大,她很担心女儿将来长不高,会影响到升学和就业,希望医生能想办法让孩子长得高些,吃药打针都可以。

      小勇今年18岁,身高才1.65米,眼看别的同学个个都蹿到了1.7米以上,他变得非常自卑,父母也非常着急。听说打生长激素能长个,小勇妈妈强烈要求医生给小勇用药,就算把家里的房子卖了,也要让孩子长高!但医生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王伟教授分析,随着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大众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较关注,这是一个好现象——身高异常的孩子可以被及早发现,尽早接受治疗。同时,这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盲目跟风、道听途说的就诊者越来越多。实际上,瑞金医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设生长发育门诊以来,大多数来就诊的孩子只能算“正常偏矮”,达到或接近矮小症标准,需要随访、观察的孩子仅占就诊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而真正需要药物治疗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上述三个病例基本代表了门诊最常见的三大类患者——需要治疗的、需要观察的和完全正常的。霏霏是典型的因生长激素缺乏而导致的矮小症。这类患者接受生长激素替代治疗以后,长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且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但遗憾的是,霏霏已经12岁,随着骨骼的日益成熟,长高空间已不大、时间已不多,必须抓紧治疗。门诊最常见的是佳佳这样的孩子。虽然佳佳妈妈希望孩子长高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由于佳佳没有器质性疾病,也不属于矮小症范畴,暂时不需要药物治疗。面对这种病例,医生通常会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嘱咐家长督促孩子多运动,保证营养和睡眠,并做好定期随访。至于小勇,身高在正常范围内,因嫌自己不够“高大”而不惜代价、不问后果地要求用生长激素“增高”,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后记:为孩子建一份生长发育档案

      据王伟教授介绍,近年来,我国的儿童保健网络建设日趋完善,3岁以内婴幼儿基本都能享受定期的生长发育监测,一旦发现问题,社区医生会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而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这种检查属“自愿”性质,“失访”的孩子很多,部分有生长发育异常的孩子便在父母的“不知不觉”中被耽误了。

      如今,不少年轻父母热衷于为孩子写博客、建成长档案。大家不妨再多花一点点时间,为孩子建立一份生长发育档案。方法很简单,家长每半年或一年纪录一次孩子的身高、体重,或者带孩子去医院评估一次即可。从这份档案中,家长们不仅可以看到孩子的生长轨迹,还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生长发育异常,及时就医,不再会有“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遗憾。
相关内容